《七人乐队》:这才是香港电影的正宗风格。

2022-08-01 10:44:53奇也视频阅读:0

《七人乐队》似乎是当今电影市场一个极其尴尬的存在。

就电影文化而言,有那么多香港知名导演拍短片拼盘。就在舞台前面的一站,是一本香港40年电影史的书。无论实际电影质量如何,都不能忽视。所以这部电影无论是入选今年首届电影节、香港电影节的开幕片,还是被众多自发媒体宣传,都是“香港电影”应有的礼遇。特别是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,让人感觉有点文化交融的联想。


但是,票房连续几天的惨淡表现,似乎在之前就可以预料到了。不管你怎么看,如今的香港电影已经不是很多内地观众关心的对象了。除了少数影迷,大部分观众大概都不想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拍了什么,想表现什么。所以《七人乐队》有点圈内人集体自娱自乐的艺术片,这也符合香港电影市场这几年普遍低迷,远远落后于内地电影市场的情况。《七人乐队》的六位导演是香港电影节的宣传平台。因为戴了口罩,不是官方宣传照,看起来有点搞笑。反而有真实记录时代背景的味道。

《七人乐队》的六位导演是香港电影节的宣传平台。因为戴了口罩,不是官方宣传照,看起来有点搞笑。反而有真实记录时代背景的味道。


但真的,不得不感叹瘦骆驼比马大。这还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。对香港电影越熟悉,就越能理解这些导演依然在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,用心拍摄自己的作品。这个“短片拼盘”将成为未来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。

当然,你也不必被背后太多的文化内涵和轶事吓倒。喜不喜欢是观众的直觉,也是评价一部“电影”好不好的标杆。如果只是为了“好玩”而看,希望不会让观众太失望。从最初的概念海报到今天的电影上映,吴宇森因为身体原因退出,而林岭东已经离开了我们。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落的过程。

从最初的概念海报到今天的电影上映,吴宇森因为身体原因退出,而林岭东已经离开了我们。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落的过程。


从边缘来说,《七人乐队》是杜琪峯 8年前导演发起的一个想法。起初,8名香港电影导演集体抽签,每人认领一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香港文化背景,独立创作一个电影拍摄的小故事。当然,有些“历史背景”的命题作文只是策划好的宣传噱头,无非是希望导演们的主题在拍摄时更加错开。一般是“好玩”的想法,而不是“穿越香港历史”之类的文化任务。但是到了导演吴宇森声称的70年代,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了,简直就是空缺。

从《八部半》到《七人乐队》,其中林岭东导演在2018年底去世,我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在2020年基本完成。更何况因为全球疫情,没想到今年能上映。真的有点尴尬。就像多年老友聚会。人总是越来越少,不断有人缺席。也是生命更替的常态。

说完背景,简单的逐一点评一下各位导演的短片。对于不熟悉香港电影的人,有几个小技巧。《练功》是一首献给电影的情诗,其实很精致。

《练功》是一首献给电影的情诗,其实很精致。


这部短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,关于洪金宝的童年和他的弟子在屋顶上练习。孩子们因为懒惰和愚弄他们的主人被发现受到惩罚,他们再也不敢懒惰了。

看起来短片的角度很随意,基于“洪金宝”的自述,“大师”的扮演者是弘道的长子洪天明,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不经意安排的小品。不过作为开场短片,其实还是挺重的。

如果你熟悉香港电影的历史,你就会知道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跃入国际视野的香港电影,都是以李小龙为代表的“功夫”二字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香港电影最辉煌,高居榜首的是《七小福》。成龙、洪金宝等人和众多龙虎大侠一起,以一种不顾一切的精神,完成了各种不可复制的人肉特技,让港片屹立于好莱坞的奇观。可以说,香港电影发展的基础是功夫片。

《练功》,从看似平淡的角度,对这段历史做了一些参考。没有提到电影人的“艰辛与创新”。而是说“孩子的懒惰”,其实很人性化。影片中孩子逃避锻炼的情节相当自然生动。而短片却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展现孩子们翻筋斗、跳跃的矫健身姿,展现武术扎实的基本功,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“动作奇观”。以后功夫片和港片的成功,都是因为那天练的“真功夫”,不是偶然的,也不是幸运的,而是有精神内涵的。

只是洪金宝导演看似低调谦虚,并没有刻意吹捧武打在未来的成就。短片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味道。所以从剧情中人物的变化来看,前后的发展似乎没有那么戏剧化。对于知道的人来说,各种跌宕起伏都已经在屏幕上列出来了。你不知道的,对人类来说似乎还不够。让观众看看这些孩子是如何成长的很好。后来他们长大了,就成了拍这部电影的电影人。导演许鞍华年纪越大,他的风格就变得越有意义和克制。我能猜到她表达了什么。但是她真正想表达的,她就是不明白要告诉你。

导演许鞍华年纪越大,他的风格就变得越有意义和克制。我能猜到她表达了什么。但是她真正想表达的,她就是不明白要告诉你。


短片描述了60年代一位对学生有着严爱的校长形象。与此相关的,还有一位爱心细致的年轻女老师,后来生病去世了,让老校长非常怀念。从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故事,但在里面,它是非常复杂的。很难看出导演想表达什么。

如果你看过纪录片《好好拍电影》,你会知道许鞍华作为一名女性导演,他的创作风格是相当现实的。很多地方他都是男导演拍不出来的温柔细腻,但有时候又隐含着一种对暴力和社会批判的迷恋。从一些采访中,徐导告诉自己,他要拍的是青年时代的教师形象,以及他对守旧派香港知识分子的尊重和赞美。但在故事的内在逻辑中,女老师并不是“好人有好报”,而是莫名其妙地吃了中成药,早早死去。这部分情节,不仅来得突兀,更突兀地引发了校长对“美人的昙花一现”和“平凡人的平凡而艰难的伟大”的赞誉。我们可以隐约理解,徐导想说的是,过去有一段美好的时光,但后来失去了某种“美”。今昔对比,不禁让人感叹生活艰辛,普通人的生活不易。

大致就是这个故事和主题。还有一些模糊的部分,比如校长对女老师的隐情,或者失去了一个好朋友。可能导演不想完全告诉观众。留点默默无闻也是一种美。摄影师谭导拍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照片。什么是「精致港式」?看看谭导就知道了。

摄影师谭导拍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照片。什么是「精致港式」?看看谭导就知道了。


短片描述了在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移民潮的背景下,两个不得不两地分居的高中生之间的情感斗争。故事的字幕说是80年代的,但理解为90年代也未尝不可,只是沿用了后来关于1997年的短片内容。但这个短片的风格可能是大多数观众难以理解的。

谭家明,对于一个不熟悉的观众,你可以简单地认为他是王家卫的老师。王早期创作墨镜,尤其是青春的部分,受谭家明影响很大。故事的主角都是有文艺和浪漫想法的年轻人。不管是爱还是恨,都是直爽大胆的。他们会读诗,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,会突然强烈地伤害对方。

这部短片在镜头处理上很厉害,特别像谭80年代导演的几部爱情片。它向香港电影“功夫”的另一脉——新浪潮致敬。但是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,可能不太适应这种时而文艺时而分裂的风格,大部分可能会觉得有点做作。

至于演员和人物,虽然有很多不同,但男主角让人想起年轻时的张国荣,女主角有点像杨采妮等老派港风。再加上地道的粤语金曲歌词,都很好听。只是在故事里,他们两个太困在一个房间里,纠结了很久关于“你到底爱不爱我?”这是不可避免的冗长。也许保持简短会更好。

“爱不爱”的问题,在更大的背景下,是时代变迁导致的分裂。就像男主角的怪梦,虽然女生走了会互相讨厌,但是在一起不是有光明前途的爱情。选择注定是普通人的悲剧。咸宜的《回归》老少皆宜是回答问题的安全方式。

咸宜的《回归》老少皆宜是回答问题的安全方式。


《回归》这个短片,背景是1997年前后,临时孙女和爷爷的文化碰撞。最后,画外音里,孙女随父母搬回香港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
这种曾在港产电影中拍摄过的儿孙喜剧,是老少咸宜家庭娱乐的潮流。八爷袁选元华演爷爷。他的人物和台词充满了对武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,对西方文化有着谨慎的学习态度。他可以说是一个武侠导演,他是香港文化最直白的主题表达。

短片看起来很轻松,故事也最容易理解。在某些表演中,喜剧表演风格略低于其他,故事的细节可能无法说服和打动观众。况且也没什么好指责的。对于1997年的这一点,算是“平稳过渡”,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观看,没有太大争议。它被认为是一个规范的论文模式。《遍地黄金》设定极其精致,表面轻松,核心惊险,全剧充满张力。

《遍地黄金》设定极其精致,表面轻松,核心惊险,全剧充满张力。


《七人乐队》中哪个短片第二好可能会有争论。但最好的是这个《遍地黄金》,相信大部分观众都能认同。

三个白领在一个冰室里三个不同点的争论,杜老师展现了像《茶馆》一样集中的舞台设定和高超的戏剧处理技巧。在这三个点上,既有香港经济发展最火热的IT时代,也有非典病毒肆虐的社会危机,更有中国内地金融连系、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。特别是非典肆虐的那段时间,和这两年全球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类似,让观众深有同感。

在各种跌宕起伏中,三个小人物“投还是不投”的选择是最引人注目的戏剧冲突。香港电影传统里有意外,有奋斗,有喜剧发横财。但是,内心深处,还是普通市民对生活的骚动和担忧。这部剧的内核和TVB最本土的一样,早年跌宕起伏。你可以理解为这部电影是对香港人寻求金钱太多的善意批判,或者是对他们无力掌控自己命运的深切同情。《花生》可能既不是赞美,也不是嘲讽,而是挣扎在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心酸。

我不禁感叹现在的杜Sir功力越来越纯熟了,人物之间简单的争论和对话惊心动魄。时代的简单生活片和灾难片一样精彩。《迷路》似乎有点暴力和说教,这是林岭东 directors的标准风格。

《迷路》似乎有点暴力和说教,这是林岭东 directors的标准风格。


林导这个短片的故事好像没怎么雕琢,主题有点超前了。故事描述了一个住在村屋的老派商人,把儿子送到英国,但当他未来再次见到妻子和孩子时,他在中环迷路了。

即使是故意来回跳电影故事的时间顺序,电影主人公的态度似乎也是分裂的。任达华饰演的老派商人,非常保护传统习俗,对过于西化的孩子不满,还是把他送到了英国;面对今天中环高楼林立的现状,商人们还是怀念过去或者对发展的认同摇摆不定,最后突然遭遇车祸死在街头。

如果说一些主人公对文化的褒贬有点喋喋不休而不那么林岭东,那么车祸的发生还是很残酷林岭东 style,甚至有些暴力。如果你迷路了,你会出车祸的。主人公对香港本土文化有着最深的热爱和记忆,但最后还是死了。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,但是故事太直白了。就算故意用时间跳跃来隐藏,也太直白了。《深度对话》是一部荒诞剧。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也是对《七人乐队》立场的总结。

《深度对话》是一部荒诞剧。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也是对《七人乐队》立场的总结。


在林导以上的短片中,一个叫徐的小女孩想当导演。在徐克的短片中,男主角张达明扮演了一个自称是许鞍华和杜琪峯的人。许鞍华终于和徐克一起出现了。这部短片中的台词充满了对导演们的调侃。肯定是徐导和林导提前商量好了。在自己的部分,都不得不严厉的调侃徐导。

去掉这些圈内人搞笑的友情,这个短片其实很疯狂,描述了精神病院一群医生和病人之间的“废话”对话。也许大部分观众会觉得这是搞笑、荒诞或者黑色幽默。但仔细品味,短片有着徐克80年代导演的前几部“新浪潮”电影那种狰狞可怖的意味。要知道徐老怪还改编了鲁迅先生的《狂人日记》,“翻开史书,纵横看去,上面写着‘吃人’。

最害怕的地方,正如人物台词所说——“医生是谁?病人又是谁?”如果一个神经病冒充院长,谁能知道,谁能发现?这种福柯式的权力翻转在短片中反复出现,剧情发展颇令观众惊喜。可能是徐老怪拍戏太兴奋了,忘了自己提前抓了很多,有特定的主题要展示。所以最后这个短片只能理解为“文不对题”,是导演随便拍的。幸运的是,他是一个约翰逊,他总是站在错误的一边。他还制作了一部主旋律电影,如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长津湖之战》。只要没人说他其实是在鬼混,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把它当喜剧看。

所以从“功夫片”到“新浪潮”结束,是《七人乐队》内部的电影文化结构。


关于香港电影有一句很著名的评论,就是“一切都太过分,一切都很疯狂”。意思是香港电影。嘲讽的风格很犀利,比如鲁迅先生的《匕首》、《掷枪》。它不是一部庄严而深刻的舞台史诗,而是一部带有强烈情感和冲突的小品。导演对电影主题的把握,对小人物在社会洪流中命运的表达,往往非常犀利。演员也以直观多变的表演风格来展现自己的角色,其中“无厘头”就是代表。

《七人乐队》,虽然在如今的市场上并不流行,但显然不是枯燥的艺术片集合,而是各显神通的导演们的情景剧展示。七个导演都想清楚了要拍什么。至于最后能不能拍出来让观众看得懂,有个技术问题,眼睛够不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有些短片拍得不好,看起来表达模糊,有些上气不接下气。但导演们都热爱香港文化,热爱香港电影,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理解。即使仅凭这些,电影的精神内核也是屹立不倒的。这不是商业片讨好大众的刻板印象,而是香港电影人在尝试用自己的想法发出一些有血有肉的声音。

显示全文

相关标签

七人乐队

推荐阅读

大家都在看

更多资讯

小编推荐